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项目动态
媒体关注
信息公开
时事通讯
专题报道

中冶贵州7项国家级软件成果是如何“匠研”的

来源:中冶贵州公司党群工作部 作者:申照生 柏雷 时间:2021-01-28 点击量:


  日前,中冶贵州公司自主研发的工程项目办公平台软件,继2项专利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后,再传喜讯,智慧工地财务报销、工程物资、计划成本、路基工程、桥梁工程、施工生产、隧道工程7项管理软件著作权通过国家版权局认定,并颁发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些权利全部是原始取得,公司拥有全部权利,为公司申报软件企业提供了助力。

“实干精神”激发研发动力

  “自主研发工程项目办公平台!”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公司科信部副部长刘继峰,是2017年9月他还在贵州三荔高速公路项目部担任总工程师的时候。

  市场上成熟的工程管理软件很多,PM等管理软件在贵州三荔、三施、紫望三条高速公路项目普及运用,为什么还要自主研发?

  刘继峰作为工程项目最前沿的技术管理者,他自主研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减少一线技术人员极其繁重的数据统计、计算、录入的工作量。市场上很多工程管理软件是以满足工程项目管控为主的平台,这种管控系统需要一线施工单位大量专业人员逐项向平台输入经济、生产业务过程数据,不仅增加了一线技术人员的劳动量,技术人员苦不堪言,而且不能切实解决现场问题,对一线而言实用性不强。

  如果研发出一款工程技术、生产进度、物资消耗、计划成本4大业务板块数据关联、自动算量,且能够实现智能化办公、录入、统计的工程项目办公平台,不仅可以减少现场技术人员工作量,减少人工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精准度。

  正是因为心怀这种实用、实干的精神,刘继峰决定先自己学习探索。他自掏腰包上万元购买了软件、书籍,白天跑现场做技术指导,晚上要加班加点研究技术难题、完善内业资料,只有到了深夜别人都休息后,他才开启自己的秘密“探索之路”。

  收集对比分析国内近10年来的各项交通工程管理实操软件的优缺点,研究探索软件平台开发功能,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学习摸索,刘继峰逐渐从一名对软件开发比较陌生的“门外汉”,变成了掌握基本门道的“入门者”。于是,他主动邀请身边的技术人员一起研发,越研究越深入,越深入越信心,他给研发小组定下目标,一定要打造出一款适合一线工程项目的办公平台,实现数据关联、智能办公、智慧管理、自动计算,要把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强大功能移植到办公平台,实现各种业务模块与平台无缝对接,把繁琐的日常业务整合为更加自动化、简单化、高效化、精准化的“一体式”智能办公平台。

3.软件著作权2

“工匠精神”催生研发成果

  施工一线技术人员搞软件开发,遇到的第一难题不是跨专业的技术问题,也不是施工任务重造成的精力不足问题,而是来自各方的质疑和不解。有的说他们不务正业,施工那么忙,弄软件能带来什么效果;有的劝他们,几个门外汉能造出来什么好软件?别再白扔钱了;有的直接泼冷水,公司用的是购买的高新技术软件,说他们即使研究出来也不会有人用的。

  面对异常紧张繁重的通车任务和种种质疑,刘继峰与研发小组成员总是一笑而过,偶尔会开玩笑说:“中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一样把原子弹造出来了?我们这比造原子弹容易多了。”其实,能不能研发成功,他们起初也没有十分把握,但是,他们坚信自己开发的智慧工地办公平台,只要研发试验成功,不但会为公司申报软件企业助力,而且公司也将不需再采购动辄几百元且存在应用效果风险的管理平台软件,他们坚定自己在做对公司长远发展有意义的事,工地现场业务重要,平台研发更重要。

  对于习惯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做计算机系统平台研发更加艰难曲折。2017年12月,他们结合编程业务基础,采用Excel VBA编制了《公路日报表系统》,可进行简单业务数据统计汇总、形象进度图自动展示等。但是,在贵州三荔高速公路项目试用后发现,由于受单机版计算机语言限制,研发的系统不能设置权限,不可多终端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不显著。而编写大型平台多终端应用,需要PC客户端、服务器、安卓、苹果手机等多个计算机语言编写系统,需要庞大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技术上遇到了瓶颈。

  开弓没有回头箭,另辟蹊径继续干。他们购买来大量计算机技术书籍查阅学习,艰难寻找解决途径。历经200多个日夜持续学习钻研、寻找探索,2018年10月,他们终于找到了提供底层多终端的开发平台,该平台尚未用于工程应用,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发现可以借鉴到工程应用,有了底层工具,又踏上了新的平台研发征程。

  横跨专业,平台研发的每项操作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对服务器、APP应用、权限、界面美工等很多操作,只能边学习、边开发,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试验,甚至一个小小的界面图标,都要经过多次PS抠图优化。刘继峰感叹,大家都像“着了魔”,走路、坐车、吃饭都在思考解决办法。又是多夜以继日的攻关,2019年初,研发小组完成了智慧工地办公软件平台基本功能研发,撰写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云平台软件在建设智慧工地的应用尝试》技术论文,并获得公司年度论文一等奖。

2.软件研发小组

  研发小组的“工匠精神”和软件平台开发得到公司认可。2019年6月,公司给予研发项目正式立项,抽调一批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经济、管理及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并在研发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软件研发驶入了快车道。

  有了公司的支持,研发团队干劲更足了,标准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距离成功越近,“拦路虎”越大,难啃的“硬骨头”越多,其中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数据关联、智能转换和自动生成就是一项业务量极大的工作。各业务板块的表格、数据、规则和需求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如果强行统一标准则会增加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量,甚至会影响开发使用效果。为了减少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量,提高平台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研发团队决定把本来需要业务人员转换的数据变为系统自动生成,这样一来,开发人员的工作量至少增加5倍以上。面对400多张业务表单、1万多项业务数据的开发、整合,研发团队全体成员采用5+2、白加黑高强度的工作模式,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优化、升级、改进,最终开发出了各业务板块数据自动转换、智能计算汇总的功能,通过国家政府科技权威部门查新,国内尚无类似功能登记。

  历经三年不懈努力、艰苦探索,这项集数据关联、自动算量、智能办公、智慧管理、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功能于一体的工程项目办公平台基本形成,进入试应用阶段。

“创新精神”转化成果动能

  研发不是目的,实用才是宗旨。在试用的过程中,研发团队不断对平台各项功能进行创新升级。创新建立了线路工程任意里程间工程量数据计算模块,能够一键式查询计算线路工程任一里程段工程数量、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产值单价及清单工程量等所有数据,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工程物耗、成本和进度,还可以提高一线业务工作效率,可以在20秒至数分钟内完成一份验工计价及进度报表,基本业务数据可一键生成,将复杂的人工业务自动化、简单化。这种能够查询计算,且具备点、线、面逻辑数量算法的工程管理智能数据计算分析应用平台目前在全国还是首例。

  同时,研发团队注重把物联网功能研发应用到平台之中,将混凝土拌合站生产与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在平台上可以实时准确更新生产数据,其它关联的成本、工程量等数据自动计算更新。把GPS定位功能应用于平台和现场业务办理,技术人员通过平台用手机准确定位现场具体桥墩、桩基等分项工程,直接现场快捷录入资料。将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功能植入平台加强资产管理,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办理业务,电子标签类似于ETC功能应用,实现自动盘点功能。

  通过不断实践应用和创新升级,通过平台处理业务更加简单、便捷、实用。平台系统密切联系现场业务,操作有提示,数据格式智能检测,业务流程模块化规范化,新手可快速熟练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项目施工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平台操作电脑、手机端可同步应用,在施工现场利用手机即可完成数据查询、简单业务办公;平台自动业务代替传统手工业务,自动生成经济、成本分析数据,达到提效减负目的;平台升级开发及维护不需要专业人员便可实现,可节省软件采购、软件更新、日常运行维护等大量成本。

  据初步统计,办公平台投入使用后业务人员每天工作量减少50%以上;项目每月验工周期由7-10天,缩减为1-2天,相关经济活动分析周期由4-5天直接变为实时完成;通过对比有关单位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中冶贵州公司自行研发的业务模块更具实用性,且自研费用远远低于采购市场软件系统资金投入。

  创新无止境,研发仍继续。2020年3月,“计算隧道任意段工程清单量和材料用量系统”和“计算隧道任意段各断面工程清单量和材料用量系统”2项发明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局受理,2020年8月,国家版权局给公司颁发了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些成果即是对中冶贵州公司软件研发团队的肯定,更是鞭策,他们将继续把更高的追求、更新的创意研发成实实在在的成果,通过成果应用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